简谈《雷山屯堡文化》编著感受
李国章
《雷山屯堡文化》经过三年的编著,已出版发行。全书24万字,345页。前图后文,文中有图。以屯堡文化为主题,简述雷山县治与屯堡史及有关的诸多方面。作为编著,谈点感受。
一、雷山屯堡历史背景
从明中叶到清雍正“改土归流”,包括今雷山县范围在内的“化外苗区”,出现了320余年没有建治的自理时期。
雍正六年(1728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武力开辟“化外苗区”,先后设八寨(今丹寨)、丹江(今雷山)、清江(今剑河)、古州(今榕江)、台拱(今台江),加上都江厅(今三都都江),称“新疆六厅”。
雍正十年(1732年),丹江厅之下置丹江卫和凯里卫,分别辖13堡和12堡。
乾隆三年(1740年),调整,丹江卫辖12堡,凯里卫辖13堡。
咸丰五年(1855年)后张秀眉起义时期,丹江厅覆灭。同治十一年(1872)张秀眉起义失败后重建丹江厅。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凯里卫拨归清平县。丹江厅辖地为丹江卫地域。将卫栽撒。
民国三年,丹江厅改称丹江县。是年,开始实行屯田“缴价”。1915年,对缴不起价的屯田,实行“标卖”。由此,屯田制度消灭,屯军变成农民,土司和屯军虽自然消失,但很多军屯地名仍沿用至今!形成了雷山屯堡村寨介于汉文化和苗族文化的之间特色屯堡文化群体。
二、《雷山屯堡文化》编著背景
清代“新疆六厅”及后至今,雷山等县(市)的志书,只提及,没有设篇章记载清代屯堡历史沿革,更谈不上记载文化。而这些屯堡,似乎也没有出现过记述自己屯堡的文人,没有见到他们的屯堡著作或手稿。盛世,官方修志,文人著书。作为以维护民族团结为工作重点的民族工作部门,就有责任填补屯堡著书的空白。这是《雷山屯堡文化》编著的动因。
三、《雷山屯堡文化》篇目设置
从目录可见,《雷山屯堡文化》目录设置,介于志书的纲目式和普通文学作品的篇章之间。若从类目角度归纳,则有:
1.序言或导语;2.县治(屯堡)史;3.文化概说;4.古城与屯堡分述;5.土司;6.特色文化;7.影响案件;8.文物古迹;9.名人;10.附件(艺文杂记);11.后记。
中国名镇志体例采用纲目体。基本篇目设置:●序,●地图;●凡例;●目录——●概述;●基本镇情;●大事纪略;★文物胜迹;★古镇保护;★经济产业;★商业贸易;★特色优势;★特色产业;★特色文化;★旅游名胜;●风土风情;●名人与名镇;●艺文;●附录;●参考文献;●编后记。(标“●”号的为必设篇目,标“★”号的为自选篇目)
与之比较,《雷山屯堡文化》篇目设置更接近方志体例,但仍然有普通文学作品的少许特征。
四、《雷山屯堡文化》编著特点
由于没有屯堡志书,也少有成文,需要收录少许官方文书、图画,但更需要田野调查和研究,复原史实,叙述文化,传记人物,故为编著。其主要特点:
一、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主旋律谋篇布局,篇目设置不求面面俱到。
二、将县治史与屯堡史合志,在县治史概述屯堡史。雷山县志只提雷山在唐朝时设罗恭县。故有补遗与纠错:
1.本书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西晋建兴元年(313年),从毋敛县析置丹南县,认定是雷山地盘上建县伊始。
3.纠错雷山县志载丹江卫辖区图,绘出丹江厅政区图。
三、详述丹江卫12堡,注重其特殊性。
四、将屯堡文化与汉族文化、屯堡名胜古迹与汉族有关的古迹、屯堡人物与非屯堡汉族人物一并叙述。这因为雷山县数民族人口占92.32%,其中,苗族为83.6%汉族仅次于苗族人口。
五、艺文列入附录。
六、文著实名。
《雷山屯堡文化》摄影图片及时地记载了当时及前原通过生态面貌。由于城镇建设和农民自砖房的快速发展,临近县城和毗邻西江的屯堡堡,已砖房立林,面目一全非。因而,无论是从人文史观上说,或是从生态景观上讲,都具有历史意义。
评论